魏冉_魏冉和芈月的关系_魏冉武卓

山东曹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3700多年的历史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人杰地灵、精英荟萃、英雄辈出的基因。

西周初时,周文王将其第六子分封此地,谓之"曹国";北周武帝时又将曹国改为"曹州";明.洪武四年又把曹州改为"曹县"。

在前几篇中,我分别向大家介绍了曹县的历史名人商汤、伊尹、箕子、盘庚、庄子、吴起、氾胜之、刘秀、黄巢,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下仲虺、魏冉、吴质。

10、商汤的良相一一仲虺(huī)

仲虺(约公元前1690一前1629年)姓任,名莱朱,又叫中垒。是商汤著名的大臣(左相),也是商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名字本来叫莱朱又为什么叫"仲虺"呢?据传说:他出生时时逢多日大旱,禾苗几近枯死,莱朱降生,突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旱情立刻化解。古时形容雷的声音为"虺虺之声",同时"虺"又是蛇的代称即"小龙"。于是父亲就给他取名"虺",又因为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就叫他"仲虺"。

仲虺的主要成就是:协助商汤推翻夏建立了商,仲虺的代表作品有《仲虺之诰》。据《尚书.仲虺之诰》载:"右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仲虺是薛国第一代国君奚仲的11代孙,(奚仲是中国最早两轮马车的发明者)仲虺24岁继任薛国国君(薛国,在今山东滕州),是一位杰出的国君。

仲虺任国君期间,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善生产工具,号召打井取水,大力发展蓄牧业,设立农官,重视手工业发展。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很快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诸侯国。

一次商汤巡游认识了仲虺,二人相谈甚洽,商汤便邀仲虺来商共谋大事。仲虺见夏桀残暴无道,遂投靠了实力强大、德能兼备的商汤。

夏桀22年,夏桀知道汤在暗中积聚力量准备推翻自己,就派人去通知汤前来议事,借机把汤囚禁起来。

仲虺和伊尹得知得知汤被夏桀囚禁,二人便商量营救商汤的对策。得知夏桀喜欢女人和珠宝,便搜集选取了一车珠宝和三个美女给夏桀送去,夏桀见美女和珠宝后非常高兴,马上就把汤放回商地。汤回来后,各诸侯纷纷来投奔商汤,并纷纷表示愿意助汤灭夏。

公元前1666年,在仲虺的协调下,商汤组织了70辆精良战车和5000多人的精锐部队,又联合各诸侯国向夏王朝发动了猛烈攻击。最终,夏桀带着小部分残余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寿县附近)夏桀被活捉。至此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仲虺任左相。

商朝建立后,善良仁慈的商汤总怕别人议论自己"以下犯上的失德之举",所以整天闷闷不乐、陷入自责之中。为了劝慰商汤,仲虺就写了一篇诰词,其中心之意就是:"一是讨伐夏桀是顺天理、合民意的;二是阐述了救民于水火的政治性和民本性;三是说夏桀不是上天安排的圣王,让他当圣王民众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四是只有汤王才是承天意、顺民意的圣王啊,你为什么还要自责呢?"这篇"浩词"发布后,果然天下归心,商王也振作起精神。

公元前1629年,仲虺病逝,逝后葬于"亳城北"(今山东曹县郑庄)后世称其墓为"宋天堌。

11.四任秦相一一魏冉

魏冉(公元前331年一前265年)姓魏名冉,又名魏焻。因封邑在穰,号穰侯,是战国时期秦国位高权重的大臣。魏冉经历了秦恵王、武王、昭王、三朝,曾先后四次为秦相,是真正的三朝元老。魏冉又是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秦国的崛起和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魏冉和宣太后(芈八子)是同母异父的姐弟。魏冉从小聪明异常、勤奋好学,喜读兵书,在20多岁秦恵王时就位居朝臣。在秦恵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后,魏冉更是步步高升位居秦国重臣。武王23岁时,一次与人打赌比赛举鼎不幸突然暴死,武王死的突然又沒有儿子,于是武王的几个弟弟便开始争夺王位,魏冉当时权力很大,便与自己的姐姐宣太后联手把自己外甥(后来的秦昭王)推上王位,自己任丞相。并用武力消灭了与昭王争夺王位的人,稳定了秦国的政局。由于当时昭王年龄还小,魏冉便和姐姐宣太后共同把持朝政。

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姓芈(叫芈八子),原来是秦恵王的嫔妃,自从自己的儿子(赢稷)当上"昭王"后,芈八子才被立为太后,魏冉也被升为丞相。可以说,魏冉的每次上位升迁都是与秦国王位的更替有着直接关系的。

魏冉在秦国执政期间,对内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增强了国力;对外击败了晋国、楚国,威震诸侯,可以说是功绩卓著。

魏冉最终"郁闷而死"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功高盖主。秦昭王初登王位时因年龄小,一切要依靠魏冉来处理朝政,昭王长大后亲政了,魏冉仍把持朝改不想放手,既使昭王做出决定,魏冉又总与昭王的政见不和,这样也就埋下了君臣之间的尖锐矛盾;二是随着魏冉年龄的老化,治国方略逐渐不合时宜,仍然用过去"近交远攻"方略,而范雎等人提出的"远交近攻"方略却得到了秦昭王的肯定,在昭王与魏冉有矛盾的同时,再加上范雎向秦昭王进言:"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更是直指秦昭王内心;三是魏冉到晚年私欲膨胀,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巨大利益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且生活奢糜,当时民间有"穰候之富、富过王室"之说,这也成了魏冉失败的必然。

由于魏冉权力过于显赫,导致人心不服,且对秦昭王的政权也构成威胁,公元前265年,魏冉被罢官免职,赶回封地陶邑(今山东省曹县),不久,便"身折势夺而忧死于陶邑",卒年66岁。

据《明统志》载:"魏冉冢位于安陵堌堆,冢成丘状,高五米、周长42米。"(即今天山东曹县的安陵堌堆)今天曹县的"安陵堌堆"己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12、振威将军一一吴质

吴质(公元177年一230年)字.季重,济阴(今山东省曹县)人。三国时期曹丕最器重的大臣,官拜"振威将军",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为"曹丕四友"。吴质又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现存文当作品有:《答曹丕书》《答曹植书》《思暮诗》等。

公元204年,曹操公开"召天下有才之士",济阴吴质应召魏冉,经过测试,吴质的才华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曹操令吴质做曹丕、曹植的老师。由于曹丕会来事,曹植较老实耿直,曹丕就成了吴质最心爱的学生和挚友。

一次曹操亲率大军出征,曹植便以诗为父亲曹操送行,在诗中盛赞曹操的功德。曹丕悄声问吴质"我当如何",吴质告诉曹丕:"无须说话魏冉,恸哭即可",于是曹丕一句话不说只是恸哭。曹操问曹丕为何哭,曹丕说:"我怕失父"。曹操深为感动说:"丕孝,植华而不实也"。从此,曹操便打消了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

公元220年,曹丕做了皇帝,将吴质升为中郎将,后又封吴质为"侯爵"并主管诸州军事。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叡亦对吴质十分信任,又封吴质为侍中,吴质又成为朝中辅弼大臣,可以说曹㕡对吴质是言听计从。

吴质向曹㕡建议:司空陈群能力平庸,且又目空一切、拉帮结伙,不能堪当大任;同时又建议:司马懿有才华,有远见,是栋梁之材,司马懿可取代陈群任司空。曹㕡听从了吴质的建议,任命司马懿为司空。此举不知吴质是识人不准还是有意为之,总之曹氏政权最后还是被司马父子所取代,难怪后人对吴质此举多有差评。

据当时民间口传:吴质喜欢结交权贵,好见风使舵,特别是后来当了大官以后,更是大量侵占民财,欺压百姓、横行乡里,鱼肉民间⋯⋯总之,吴质在民间的口碑极差。

公元230年,吴质在家乡病逝,由于他的名声不好,被谥为"丑侯"。什么叫"丑侯"?据释义:"怙威肆行,肆意行威曰丑"。

我个人认为:当时吴质向曹㕡举荐司马懿未必是有意为之;吴质当时民间的名声也未必那么坏,他所以口碑不好,可能与他举荐用人不当有关,人们把对司马父子的恨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后来,吴质的儿子吴应一再为父亲的"丑侯"谥号鸣冤申辩,直到吴质死24年后,曹髦才为吴质平反,将"丑候"改谥为"威侯"。

著名文学家吴质留下来唯一一首诗《思暮诗》现抄录如下:

"怆怆怀殷忧,殷忧不可居。

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蹰。

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

自谓永修身,志气甫当舒。

何意中见弃,弃我就英垆。

茕茕靡所持,泪下串如珠。

随沒无所益,身死名不书。

慷慨自俯仰,庶几烈丈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