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状态;清静悠闲,知足常乐,活一天赚一天,也是一种状态。但这都是对平常人而言,对于帝王们,他们的晚年都无法做到淡然处之。

唐太宗李世民在29岁时还笑话秦皇汉武,说他们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都是虚妄之事,空有其名。但没想到的是,他到晚年时也陷入同样的困境。

一代帝王唐太宗,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里,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他有如此变化呢?

作为帝王的李世民,在位时都很忙碌,忙着享受成功的果实,忙着考虑大唐的周全,还要忙着为保命操心。做帝王难,做一个千古一帝就更难了,让我们看看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倒底经历了多少不省心的事儿!

杨妃和杨淑妃_杨淑妃_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

他们是不是要造反了?

造反是帝王大忌,对于造反者,基本态度都是零容忍。刘邦一口气杀了多位诸侯王,如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信等人,都是因为造反。

唐太宗也一样有这样的烦恼,至晚年时更为这样的事儿疑心大发。

贞观十三年(639 年),一天,他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造反?”

尉迟敬德愤怒异常,他二话不说脱下衣服,露出身上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疤,李世民看后不禁泪流,让他穿好衣服,还说要把公主嫁给他,不过尉迟敬德拒绝了。

李靖,大唐第一功臣,为唐朝拿下一半版图,战功赫赫,同样也被人诬告过谋反,但可怕的是太宗的态度。

这次太宗下令严查,最后证实李靖是清白的,高甑生吃不了只好兜着走了,以诬陷罪被流放。

太宗又问李靖,这次李靖没有沉默,他说:“此乃君集欲反尔。”,果然,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联合太子反了。

太宗不仅疑心武将,对文臣也一样忌惮。比如像房玄龄这样的大功臣,也曾因各种因素经历了被贬,启用,再被贬,又启用的过程。

杨妃和杨淑妃_杨淑妃_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

最能证明太宗疑心病的人是魏徵,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逝。在他的葬礼上,太宗痛哭流涕。在魏徵病重期间,太宗也曾前去看望,还答应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

然而时隔几个月,太宗对魏徵的态度突然大转变,下令捣毁了魏徵的墓碑,单方面撕毁了与魏家的婚约。

这是为何呢?原来太宗疑心魏徵举荐的两人,即侯君集和杜正伦,他们参与了谋反,由此波及到了魏徵身上。

后来征高句丽失败,太宗又想到了魏徵的好处,于是又把墓碑重新立了起来。

以上事例,从贞观时期的名将到名臣,太宗对他们都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由此可见,晚年的唐太宗疑心病大发至少是属实的。

除了对臣子们不放心杨淑妃,更让太宗糟心的事儿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围绕这一帝国核心问题,太宗也是十分头疼的。

杨淑妃_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_杨妃和杨淑妃

谁当继承人合适呢?

李世民的儿子们并不少,多达14人,但能做帝国接班人的也就那么几个。一般来说,帝王继承人是嫡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分别是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再根据帝王规则立嫡立长,李承乾自然是第一顺位的传承人。

但对于当皇帝这事儿,凡是皇帝的儿子都挺上心的,只要有机会,谁都不想错过。

长子李承乾占位比较早,八岁就当上了太子,但因其有足疾,所以内心肯定是不自信的,毕竟千古以来还没有跛子帝王。

再说太早当上太子的人,并非是一件好事,除非太上皇早逝,否则登上宝座的机会往往不大。

比如汉武帝之子刘据,七岁当了太子,最后被逼叛乱而亡;再如隋文帝之子杨勇,隋朝开国即立为太子,后被杨广设计失去太子之位,最后还被赐死;最惨的莫过于康熙时的太子胤礽,满周岁就被立为太子,但历经两立两废,最终还是与帝位无缘。

李承乾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不幸,史料记载他喜好声色,漫游无度,原本他也不是这样的。

从小便接受高端儒学教育的太子,也是搞文化的一把好手,他曾主持修撰了《孝经义疏》,完成了《汉书》注,还举办了首届儒道释三教学术交流大会,时不时地也监国为政,成绩也还是有的。

但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他偏偏还有一个更加出色的弟弟,就是濮王李泰。在李泰出生时,因有祥瑞事件发生,太宗对他格外厚爱。

李泰出生时,太宗梦到一只青雀飞入怀中,口吐人言,说自己即将投胎成为他的儿子,隔天李泰便出生了。因此,李泰有个小名就叫李青雀,这是有来头的。

李承乾八岁被立为太子,李泰九岁也被封为越王,并受封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执掌苏、杭、常、海等十六州军事。十二岁领左武侯大将军一职,十四岁被授予了“雍州牧”,十六岁被封魏王,这还没完,太宗还让他开办文学馆,有了自主招揽人才的大权。

杨淑妃_杨妃和杨淑妃_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

李泰也不负太宗厚望,主持编修了大型地理书《括地志》,深受太宗赞赏,与此同时也拉拢了一批能人志士,比如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杜如晦弟弟杜楚客,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的亲信韦挺,李世民妹夫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这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安分之徒。

李泰一步步把压力给到了太子李承乾,太子也不能坐以待毙吧,谁还没有一批亲信?太子也有自己的太子党,比如有玄武门九干将之一、打吐谷浑灭高昌立了大功的侯君集,杜如晦的儿子、也是李世民的女婿杜荷,还有他的叔父、李渊的第七子汉王李元昌,这些人的分量也不轻。

两虎相争必有一败,便作为太子的李承乾的优势却不大,因为他身太子,身边还有不少重量级的老师,比如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这三位不是对他说教不停,就是跑去太宗面前告他的状,搞得李承乾日子很不好过。

久而久之,李承乾都怀疑这些人与李泰是不是一伙的。母亲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还有人为他在太宗面前说好话,母亲去世后,连为他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李承乾坐不住了,父亲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夺得大宝,他为什么不能,于是,叛乱的火苗在身体里开始蔓延。

但不幸的是,身未动,梦已远,有人比他还猴急。这个猴急的人就是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

李祐结交奸人,不听长史权万纪劝阻,两人反目,李祐将其杀害,并起兵造反。事败被擒,废为庶人,后赐死于内侍省。

李祐谋反,最大的倒霉蛋却是李承乾,由此牵扯到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此人是太子的卫士,却与李祐有来往,最后被清算时,纥干承基为了活命供出了太子大量的不利信息。

比如太子曾企图刺杀太子詹事于志宁,太子左庶子张玄素,乃至魏王李泰,不过都没有成功。

更绝的是,他还交代,太子曾说过,东宫的西墙距离大内不过二十步,若谋大事,无人可比!

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_杨妃和杨淑妃_杨淑妃

盆盆脏水都浇在了太子李承乾头顶,百口莫辩,最终被定性为谋反,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两年后悲惨死去。

太子李承乾就这样走了,不过李泰也没因此得到什么好处。他以为新的太子人选非他莫属,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李泰表现过度,在太宗面前说,如果皇位给了他,在他死后一定能做到将大位传于弟弟李治,这种杀子立弟的事儿,说说也就罢了,谁又会信呢?

更为嚣张的是,李泰私下还威胁李治,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唐高祖李渊第七子李元昌因参与太子谋反被杀,李泰的意思是,叫李治也要当心自己的处境。

李治转头进宫就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最终李泰作死出局,接班人的重担落到了李治身上。

这样的结果对于太宗来说多少是有些无奈的,李治并不是他的心中人选,而看中的儿子又德不配位,出于对大唐的责任感,他亦是十分忧心的。

李治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时,李世民已经四十六岁,两年后,在天命之年他还亲征高句丽,为何这么拼,主要在他心里认为李治仁弱,作为父亲,也出于对大唐的负责,他希望尽可能多的为李治扫除障碍。

虽然征高句丽以失败收尾,但太宗的苦心令人敬畏。在他将死之时,为了提升李治的人气,还亲授他帝王的御人之术。

比如对于李勣,由他将李勣贬到叠州,待他死后,好让太子即位再召他回来辅佐,这样李治就建立起了恩威,实在是用心良苦。

为了继承人的问题,太宗曾当着长孙无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等人的面,吵着要自杀,说他表演也罢,心机重也好,为了大唐继承人的问题,把一个千古一帝逼到要“表演”自刎,这也实在是一件奇闻。可见,太宗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实是操碎了心。

杨妃和杨淑妃_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_杨淑妃

后宫再也没有一个贴心的人

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和所有帝王一样,他也拥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比较有争议的是,他还纳了弟弟齐王的妃子,被后世称为“乱伦”。

其实这种论调有失偏颇,且不说历朝历代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主要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民族背景。

李氏有着鲜卑血统,鲜卑对婚姻的传统习俗中,本身就有兄纳弟媳的事情。不过像这样的事虽然不算出格,但太宗好女色倒是事实。

太宗初登大位时,百废待兴,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过多经营后宫,但在贞观五年后,在一系列的治理取得成效后,时局渐稳后,太宗贪图享乐的思想也逐渐滋生,他也通过各种方式纳了不少美女。

比如前朝隋炀帝的女儿大杨妃,有着倾城之貌、绝世之才的韦贵妃,还有后来的武则天。

不过在后宫众多妃子中,太宗最为敬重的还是长孙皇后。他与长孙皇后十几岁成亲,长孙皇后陪着他经历了人生诸多的重要时刻,而且被立为皇后之后,长孙皇后也没有丝毫懈怠。

她对赋闲的太上皇李渊照顾有加,对后宫的嫔妃也非常宽容和顺,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从不私议政事,反倒是太宗在朝堂气不顺时,常找她安慰。

在她死后,由她编纂的《女则》呈奉至太宗面前,太宗看后痛哭不已,说他失去了一个贤内助。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虽然太宗身边也不缺美妃相陪,但再也没有一位能让他称心的贤内助了。奢靡的生活于太宗而言并不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终不至步隋炀帝的后尘。

武媚娘杨淑妃的口红颜色_杨妃和杨淑妃_杨淑妃

追秦皇汉武而去

贞观十七年(642年)之后,据史书记载,太宗外出狩猎的次数仅有一次,而在此之前,太宗多次外出狩猎,两相对比,得出的结论就是,太宗的健康状况已急剧下降。

太子被流放后,仅两年即死去,曾经为之付出诸多心血的儿子,就这么没了,不论他是否真有谋反之心,对太宗的精神都是一个重大打击。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因东征又得了“痈疽”,即恶性浓疮,回师时只能乘坐步辇,从定州回到并州后,在并州休养了一个多月才控制住病情,第二年三月才回到长安。

东征高句丽失利,太宗心情郁闷,回到长安后,又再次病倒,政事不得不交给太子处理。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太宗的病现好转,到二月又得了风疾,即中风。经御医诊治,半年后才有所好转。

太宗老了,曾与他一起奋斗过的功臣们也一样老了,这些人陆续离开人世,比如开国功臣高士廉、魏征、马周、房玄齡等相继离世,曾经一起缔造了贞观盛世的人杰所剩无几。

盛世之下也有悲凉的一面,时光不会因人而驻足,也不会为谁而悲戚。昔日的战友不断离去,太宗自己也身受疾病困扰,死亡的恐惧犹如一张大网扑面而来。

在这样的心境下,太宗一下子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不但希望这些丹药能治好他的病,还希望仙丹能让他长生不老。

然而疾病乱投医的后果大致都一样,那就是越治越无效,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一代天骄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二十三年的贞观时代就此落幕,但他曾经创造的辉煌被永久刻入了中华儿女的心里杨淑妃,永不褪色。

综上所述,晚年的唐太宗,在经历了叱咤风云的半生后,作为帝王的他,终究难以逃脱帝王弊病,不难想象,太宗在将死之时的心情,忧闷而又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