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2020年3月26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 上古时代以“天干地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中,《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上巳”的演变_上巳节汉服_上巳节是什么节日

01.上巳节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有的观点认为是为了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生日,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有的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即用被视为上天赐予的灵物兰草做以兰汤沐浴以驱除邪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

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起源说,都认可上巳节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一冬的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据考古得到的资料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流行,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后汉书》:“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这些文献记录的都是对上巳节时祓禊的生动记载。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魏晋时期,很多人痴迷道教的修行,崇尚清谈,崇尚回归自然,崇尚山水田园的古朴风光,所以上巳节祓禊的活动越来越少,反而演变成了人们踏青游春的活动。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也是在这个时期,上巳节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那些自诩为“清雅名士”的皇室公卿、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游戏中的收获。

到了唐朝,上巳节与中和节、重阳节并称三大节令之一。节日的内容也最为丰富,有祓禊、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曲水流觞,等等。这样的热闹情景,留在了唐代各大诗人的诗文之中。

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白居易《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今日伏奉圣恩赐臣等于曲江宴乐,并赐茶果者,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获侍宴于内庭,又赐欢于曲水,蹈舞朋地,欢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

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所谓:“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而上巳节又恰逢唐代进士放榜之后

因此为唐朝文人贤达所重视。

然而到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只在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上巳节是什么节日_上巳节“上巳”的演变_上巳节汉服

02、有一个上巳节风俗项目终结了上巳节

根据各种史料整理和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女子能够直接参与的活动寥寥可数,可以光明正大出门游玩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抛头露面的出去了。然而从周朝开始,上巳节就是各个年龄女子都可以直接参与其中的节日和活动。

上巳节除了祓禊、畔浴、修禊、羽觞(一种双耳酒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曲水流觞、祭祀高禖、互赠兰草这些项目,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叫做“会男女”。顾名思义就是男女相会谈情说爱,所以上巳节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诗经·郑风·溱洧》记载: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恰恰可以看出,周朝即使是宗法礼制,寓法于礼,周礼是法律的一部分,但是在对于女子的一些权力和地位上,并没有特别苛刻,《诗经》就是当时最好的记录。《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这也可以看出,女性也可以参与一些当时最高规格的宗法活动,当时的女巫,可不是后世装神弄鬼的女巫,那可是有着高贵地位可以与天神沟通的地位尊贵的人。这样地位,在后世,可就没有女人的身影了,见证了古代女子地位的江河日下。

但是,也正是“会男女”这个项目才导致了上巳节习俗的没落。因为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盛行,无论是礼教还是法律,都从初唐开始渐趋森严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苛刻残忍。至于上巳节这种比较开放的风俗肯定不会符合当时社会上对女性要求的主流价值体系,所以才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而游春踏青也渐渐转移到临近的节日清明节中,也极少有年轻女子可以参与其中了。

女子的地位的发展,从几千年前母系社会女子当家到男子掌权的父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从宗法礼制和法律制度我们可以看出来,秦朝和汉朝女子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点从两个朝代的财产和身份的继承权权利就可以看出来。汉随秦制,汉朝法律基本复制秦朝。

根据《二年律令·户律》规定,汉朝家庭财产在继承上存在的继承次序是:子、父母、寡妻、女、孙、耳孙、大父母、同产子。这说明汉代女子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有财产的继承权,也可以取得户主身份。有经济地位,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经济规律,汉朝女子同样享有身份权利的继承资格。汉朝女子可以受封取得与男性一样的爵位,但是有前提,就是汉朝女子爵位的获取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而是只能依靠男性得来的,是对男性附从的表现,但是这个爵位的称呼和规制与男性一样,而不是后世的那种“夫人”类的诰命衔制。在爵位继承中,依《置后律》规定:若无男性才可使女性嗣爵。其继承顺序依次是:男、女、母、男同产、女同产、妻。

但是即使是对女性的这样的限制,还是在法律上依法规定了在汉朝女子既可以继承家业,也能够受封爵位。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渐渐的失去了财产继承权与爵位继承权,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但是这个时候,她们还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所有权。

上巳节是什么节日_上巳节汉服_上巳节“上巳”的演变

然而到了唐朝,女子甚至连获得土地的权力也没有了。唐朝虽然承袭了北魏均田制,但是却规定只有寡妻妾、尼姑、女冠才有资格受田。这个时候的女子,必须严格遵守各种对女子身份、行为、言行举止的各种约束,操持家务、生养子女、绵延后嗣,代夫行孝……虽有三不去,然而却被七出找到种种借口将没有价值的女子休弃。杜甫的《佳人》里,“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就把被抛弃女子的悲惨处境写的深刻入骨。

唐朝女子在财产继承方面,唯一的私产是她嫁入夫家带去的嫁妆,但是如果女子改嫁,嫁妆也不是女子的私产,而是成为夫家的财产,即使在唐朝,也用财产来约束女子的婚恋自由。根据《唐户令》规定:出嫁的女儿没有父亲财产的继承权。但是唐初对亲女继承户绝(该家族未育有男丁又未立嗣,父母亡故后称为户绝)遗产尚无身份上的限制,中晚唐女儿可以继承户绝的父家财产则转为在室女,而剥夺了出嫁女的继承权。

宋代对女子德行和情感上的自主权剥夺的比较厉害,但是对于女子的财产继承还是有一定的宽容。这一点不是宋朝对女子地位的提升,纯粹是因为宋朝比较有钱,没必要用法律盘剥女子的那一点钱罢了。

宋代对户绝的女儿继承父家财产作了补充:如出嫁女合离或守寡无子,且不曾分割夫家财产,回到父母家被称为归宗女,继承权视同在室女,户绝财产全部分给在室女及归宗女;如果女儿均已出嫁,财产中的1/3留给出嫁女,其余充入官府。

而到了明清两朝,对无子寡妻所继承的财产作了更为苛刻残忍的规制:“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让女子彻底夫死从子,甚至这个儿子哪怕只是嗣子注定不可能善待她,也只能在其手下讨生活。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去死。

没有钱没有地位,也别想出去玩了……

上巳节汉服_上巳节是什么节日_上巳节“上巳”的演变

03、上巳节的消失,昭示着古代女子地位的陷落

唐朝女性地位高是一个谎言,即使大唐出现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地位也不是传统的改朝换代。在某些老臣眼里,这只是寡母在代替夫家守护家产,迟早要传回给李唐的。

在所谓开放的大唐,那些有地位女子都是些皇室贵族,她们流传下来的各种事迹和嚣张,给后人徒留一种误解。皇室宗亲贵族的事迹,怎么能有代表性?说是婚嫁自由,然而《旧唐书》记载:出嫁的123位公主中,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这些都是皇室公主。她们有钱,所以任性。普通女子就没有这么好命了。

以致于很多宗室女子上巳节是什么节日,还要被迫去和亲!宁国公主远嫁回鹘,在临别时说:“国家事重,死且无限。”唐肃宗也为之无奈哀泣。

唐朝确实国富民强,相对来说允许人们个性上的解放,这也确实包括女子的个性。所谓“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可以看出她们在文化、婚俗、政治中,都可以释放自己的才华和天性。唐朝鼓励女子读书明事理,允许她们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掌握一技之长上巳节是什么节日,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后妃中有著述成就的有11人,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仅兼涉文史,而且能诗咏、晓音律、工翰墨,博览群书、触类旁通。

上巳节“上巳”的演变_上巳节汉服_上巳节是什么节日

唐朝贵族妇女可以骑马出游踏青,唐朝留下来的画作和诗歌中都能看得到,这个时候的女子在过上巳节这个节日的时候,可以头戴两层帽,跟随家人一起踏青游玩,可以在长安水边享受一天丽人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是贵族女子的权利。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遂教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也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玉环而给杨家带去的荣华富贵,杨家的权势泼天,不是哪个女子打下的江山,是一个小女子被帝王宠爱才拿到的过眼云烟。

唐代的女性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较多的社会自由,不是每个女子都有的权利,归根结底,文献记载和诗词歌赋里流传的,绝大多数还是贵族女子的专有。她们没有超脱出男人附属的时代禁锢,法律和礼制上,还是要受到各种不平等的待遇,没有经济独立和经济基础的女子,还是饱受歧视和压抑的,还是多灾多难的。

唐朝父母在三月三这一天愿意让待嫁女子出门“会男女”,因为这个时候的唐代科举考试在早春二月举行,三月初放榜公布成绩,考中了进士科的学子梦就好比捧上了铁饭碗的现代公务员,成为长安人家争相嫁女的对象。所以很多父母,希望女儿能出门遇到贵婿。但是可想而知,穷人家的女儿做个白日梦就好,贵婿还是有钱有权人家的女子的。

上巳节,是贵族女子的狂欢。代表不了所有女子的地位提高。

上巳节汉服_上巳节“上巳”的演变_上巳节是什么节日

到了宋代以后,就因为“会男女”这个项目,会导致“道德沦陷”,因此上巳节的许多项目别取消了,或者归到了清明节里,女子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去享受一天专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日子。

其实,永远是同样的经济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没有钱,没有独立地位,女子只能是男子的附属。

上巳节的消失,就是一首女性的挽歌。它昭示着女子再无独立的地位,只能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上巳节“上巳”的演变_上巳节是什么节日_上巳节汉服

04.今天的上巳节还在不在

可以肯定的说,还在,至今某些地区还保留着三月三踏青的习俗,但是也只限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比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比如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节日那天,大家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还比如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的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

比如布依族、侗族、瑶族……都有自己的三月三。

还有日本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女儿节,就是传承自唐朝的上巳节。

在今天,女性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利,不会只拘泥于一个节日,而是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平等和不被歧视。

上巳节的消失前年,是古代女子地位陷落的悲歌,但是不是今天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