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背景。唐朝的宦官之祸为历代之最。不同于东汉和明,宦官只是皇帝的爪牙,生死都在皇帝一念之间。而唐朝的宦官却是家奴凌驾于皇权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主要原因是宦官牢牢把握住了军事和内政大权。

唐德宗时期,特意为神策军设两中尉的官职,并以此使宦官掌握当时李唐皇室的北衙禁军。而唐德宗在位后期,宦官虽然已经掌握了左、右神策军,但却未能完全掌握禁军。到了唐宪宗在位的时期,唐朝的禁军则进一步为宦官所掌控。根据史料的记载“元和二年,省神武军。明年李商隐是哪个朝代,又废左右神威军,合为一,曰‘天威军’。八年,废天威军,以其兵骑分隶左右神策军。”唐宪宗在位的时期,宦官所掌握的神策军,实际上已经到了一家独大的地步。

此外,唐宪宗在位的时期,枢密使职位也得以确立,史载“枢密之名,自宪宗以任宦官刘光琦始”虽然在唐宪宗之前的唐朝便已经有枢密这一官职,但却并没有确定。而在唐宪宗时期确枢密使职位之后,宦官则长期把持此职位。诚然枢密使职位的设立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就中晚唐的历史来讲,宦官则可以凭借枢密使染指朝政。以至于,史书往往称左、右神策军中尉与两枢密使为“四贵”。可见,宦官势力在唐宪宗在位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宦官集团在军事、内政上的权力日益扩大,以至于拥有与正统决策机构南衙对抗的能力,并且甚至凌驾南衙之上。

所谓南衙北司,南衙便是以宰相为首的百官衙署的代称,北司则是以宫内宦官机构的代称。

在前面两任皇帝都被宦官杀害的情况下,唐文宗继位后就深感宦官集团的威胁,于是重用郑注李训等人欲铲除宦官集团,结果失败惨遭宦官报复。宦官首领仇士良下令关闭各个宫门,无差别屠杀在宫内办公的官员一千余人。而参与铲除宦官计划的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四宰相及朝廷重要官员不止本人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被灭门。

在甘露之变发生后,李商隐写下了有感二首。

有感其一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李义山是李商隐_李商隐是哪个朝代_李商隐是归隐派吗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其二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兵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在《其一》中,诗人前四句先赞文宗英明大略,以袁绍、何述等人汉杀诛除宦官之典,把李训、郑注比作”本初辈”,说他们用心不细,终于造成太臣们的被杀;”有甚”四句,以汉文帝与宦者同车,爰盎进谏一典指郑、李本想助文宗清灭宦官,但”甘露之变”失败,大臣反被贼人(萑苻)杀害;”证逮”四句,以身材魁悟的汉相王商比拟李训,同西晋王衍不能辩认”胡雏”石勒一样任用小人郑注,最终牵连众臣,一起被杀;最后四句,讲天地之间,恐怖气氛遍布,数百朝官顿入阴曹鬼录。

《有感·其二》,前四句描写皇宫内流血杀人,如同战场,又以东汉卢植、庞萌两人作比,暗示文宗看人不准,没有用贤臣除阉(也不是不用,而是找不到人可用。群臣有的畏惧宦官,不敢参与。有的则深陷牛李党争之中,相互倾轧,且两党还均有人依附宦官),反而任用李、郑两个人办此大事;”御仗”四句,指事变不成功,曹孟德诛杀宦官亲近的五色棒不仅未成威,反而把中兴的希望也给阻绝了;”古有”四句,还是讲郑、李忽然行事,鲁莽冒失;最后四句,哀叹王涯等大臣糊里糊涂被杀,而近日宫内为皇帝庆寿用的音乐,都仍然袭用《咸池》、《六英》(喻指王涯选定的《云韶乐》)古乐),闻之令人生悲怀。

李商隐的这首诗,现代人看来几乎句句用典,隐晦非常,其实,在当时,稍有一点文化修养的人都可明镜般看出诗中意旨,青年诗人的义愤和正义感,勃勃而发,可以说是那个黑暗时段最大胆的作品。此时的李商隐还只是一个尚未进入官场的年轻人。

白居易也写下以下诗两首。但不同于李商隐,白居易是幸灾乐祸,庆幸自己早退先知的狡黠和明哲保身的智慧。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即事重题》

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

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

第二首显示自己惨剧发生后他在洛阳的惬意和闲适。也是无语了。

杜牧的态度也与李商隐相反。十多年后,在其《昔事文皇帝三十三韵》中,杜牧小声讽讥了李训和郑注”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对于阉党,杜牧只字未敢提一家,连影射字眼也毫毛全无。

甘露之变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对宰相王涯等人无罪被牵连杀戮表示义愤。听闻此讯,李商隐又作《重有感》一诗: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诗中前四句以东汉窦融比拟拥军一方的刘从谏,鼓励他应该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更应提军而上,像东晋的陶侃调伐叛臣苏峻一样领军前来,诛除宦官势力。后四句,诗人悲愤写道:皇帝如蛟龙失水遭受困厄,作为猛健臣子能不来分担主忧吗?希望刘从谏立即行动,使死者、活人都能化解冤曲,清除盘踞宫禁的阉人,朝士百姓,肯定会拭泪欢舞。此诗盼望之意刻切,愤郁之情溢于纸上,彰显了政治上还很不成熟的青年诗人一片拳拳救国报主之情。

甘露之变后,文宗形同傀儡。几年后,便抑郁而终。听闻文宗驾崩的消息,李商隐便作《咏史》一诗,伤悼文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此诗并非讽刺文宗奢侈,相反,诗人字里行间对唐文宗充满惋惜之情。唐文宗一生节俭,又竭力用贤,只是”运去时穷”,误用小人,事与愿违,最终被”家奴”害死,含冤而逝。

李商隐一生深陷牛李党争之中。唐大和三年(829年),结识了牛党中人令狐楚。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唐朝的科举便是这样,孤寒哪怕有才也难以得中。李商隐崇拜的晚唐名相李德裕就曾改革科举制度想要改变这一现象。但后来随着唐武宗的去世李德裕被贬,便只留下“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的感叹了。

开成三年(838年)春,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省泾川县)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王晏媄)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因而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开成五年(840年),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辞去了弘农县尉后,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虽然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但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李商隐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并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此时李商隐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他仍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大中元年(847年),李党中人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五月,李商隐同郑亚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谪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大中三年九月(849年),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正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正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李义山是李商隐_李商隐是归隐派吗_李商隐是哪个朝代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在春夏间病逝。同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李商隐于十一月入川赴职。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李商隐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李商隐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

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享年四十余岁。

看了李商隐的这一生,也难怪他后来会写出那么多悲伤的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是哪个朝代,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李商隐《东还》诗脍炙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王朝的哀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更是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