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匆匆_《匆匆》选句子仿写_仿写匆匆第三自然段

一、教材分析

统编六下第三单元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习作单元,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课中“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够在单元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从文体上来看,第8课《匆匆》是朱自清写于一百年前(1922年)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匆匆”二字,写出了作家对于二十余年、八千多日子匆匆流逝的惋惜和惆怅。

为了表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作者在行文中通过以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与时光的一去不返作对比、连续追问、形象比喻、列举寻常事例中的时间流逝等方式来表达。而上述这些写作方法,便是我们在课上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并迁移的写法层面的知识。

从课后三道习题看,课后习题一指向对课文情感准确把握基础上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语言积累层面的“背诵课文”;课后习题二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1、4两段中所共同使用的一连串的问句,感受作者通过连续提问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表达效果;课后习题三旨在引起学生对课文第3、4段中比喻、拟人以及对寻常事例中的时光流逝列举等描写手法的关注,并能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受用“列举寻常事例”的方法写出来。

于是,在课前,我依据教参,对本课的教学做了如下的规划: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认读词语:确乎、不禁、挪移、旋转、遮挽、徘徊、伶伶俐俐、游丝。

提示:在课文中圈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读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选择自己最后感触的段落,指名朗读。

4.学习第1段,感受时间匆匆流逝。

(1)自读课文,圈画批注并交流阅读感受。

提示:自然万物的循环(排比);时间一去不复返(对比);连续提问。

(2)指名朗读,读出时间匆匆流逝的感觉。

5.学习第4段,感受时间匆匆流逝。

(1)自读第4段,批注感受,交流写法。

(2)读好第4段。

(3)比较第1段与第4段的异同,说说连续提问的好处。

第二课时

1.回顾旧知。

2.学习第2段,感受时间匆匆流逝。

(1)自读批注,交流感受。

(2)关注写法,分析效果。

提示: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3)朗读,读好第2段。

3.学习第3段,感受时间匆匆流逝。

(1)自读批注,交流感受。

(2)关注写法,分析效果。

提示:拟人、排比、列举寻常事例,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3)朗读,读好第3段。

4.关注课后习题三,联系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仿写“列举具体事例表现时间匆匆流逝”的写法。

然而,当我在上《匆匆》时,理想和现实,却因意外而完全背道而驰,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因我对教学中一个“意外”的处理不当,几乎被我全盘打乱。事后反思,我忽然想到,其实,当我让学生依据自己对课文第1到4段的好恶进行投票,而大多数学生将选票投给第3、4两段时,我完全可以再次依据学生票数的倾斜,重新将教学拉回“正轨”。若第3段得票多,则我可以让学生以“把好戏留到后头”为由,先学第4段,再学第1段,最后回过头来学习第2、3段;若第4段得票多,则顺势开启课文第1、4段的教学。

仿写匆匆第三自然段_仿写匆匆_《匆匆》选句子仿写

二、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简介作者之后,我直接点明课文的文体——散文,并告诉学生,本文写于1922年,距今恰好一百年。

随后,我请学生自主认读课前板书的生字词,并在文中圈画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学生自学结束,我指名轮流选择一个词语,读句子,说词义。对于“确乎”“不禁”“挪移”“旋转”“这一遭”等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学生理解起来大多没有什么难度。唯有“遮挽”一词,当轮到回答的学生将之解释为“遮挡”时,立即由学生指出,此处的“遮挽”,在“遮挡”之外,还有“挽留”的意思。

认读完生字词,我重申课文的文体以及朱自清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文体定义——诗——之后,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第一遍朗读时,有些懒懒散散,因而我立即指出:“从大家的表情和声音,我就能感受到,你们没有‘感情’。”于是,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用心感受文中情感之后,我才请他们自由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其实,对于课文主旨“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和无奈”的把握,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存在什么困难,三两名学生回答之后,大家的意见便就大体一致了。

把握文章情感之后,我请学生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在研读课文写法之前,我让学生浏览全文,说说课文的五个段落中,哪个段落最令你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强烈情感。等学生依据我板书在黑板上的段落序号进行投票时,意外发生了,对于课文第1、2两段,大多数学生都未曾关注,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3、4两段更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且给这两段投票的人数,十分接近。

就这样,课前预设的“先研读1、4段的连续提问,再研读2、3段的比喻、拟人与列举寻常事例”的教学环节便就进行不下去了。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流程,将教室里的座位分成两个阵营,让学生以自己选择的段落为依据,临时调整座位。随后,先聚焦课文第3段,请选择第3段的学生先来谈谈,哪些关键句段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接着,说说这部分关键语段的写法。最后,小组合作朗读,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选择第4段的同学作为评委,评价对方阵营的发言。研读完第3段之后,对于第4段的研读,也是如此。

就这样,学生先读第3段,先自由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再研读写法,知道这段话中,作者通过拟人、排比、列举寻常事例等方式写表达情感,最后,小组合作,用恰当的语气朗读第3段。接着,以同样的方式,读懂第4段中通过比喻、设问和连续提问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当第3段阵营的学生齐读课文第3段之后,第4段阵营的学生立即表示,对方阵营的同学在朗读时声音没有变化、语气不分轻重,没有读出应有的惋惜、惆怅、无奈的语气。于是,第3段阵营的学生再次自主练读之后,一名学生第二次尝试朗读,学生这才感受到,对于课文第3段而言,恰当的语气,究竟为何。有了第3段阵营学生朗读时的前车之鉴,第4段阵营的学生读起第4段来,便不再拖沓、单调,几乎一遍就把课文读好了。

学完3、4段之后,我请学生再次针对第3、4段的表达效果表明立场,学生在交流中,纷纷倒向第4段,认为第4段中的连续提问,相比于第3段的举例说明而言,更直接,更强烈,因此,若以第3段为间接抒情,则第四段中可以算是以问题来直接抒情。而一生更是从第3、4两段的关系来表示,第3段是“看到的现象”,第4段是“发出的感慨”。

仿写匆匆_仿写匆匆第三自然段_《匆匆》选句子仿写

三、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第二课时,先借助板书回顾课文第3、4段的写法。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剩余的第1、2段,边读边思考:哪一段话更能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学生自读之后,同上节课一样,投票表决。结果仿写匆匆第三自然段,显然是第1段的得票数遥遥领先——因为第1段和第4段一样,运用了一连串的问题,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

“除了这一连串的问句,第1段中还用什么方法表达情感?”

在我的追问下,学生重新审读课文第1段,发现了作者透过对燕子、杨柳、桃花等自然万物周而复始的四季循环以及它们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对比中,感受到“我”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慨叹。

“第2段是如何描写‘我’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读,立即发现,第2段中,作者以将“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大海里”的比喻来写出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

写法研读结束,我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两段,读出字里行间的那份惋惜与无奈。

课到最后,我再次通过板书,小结在课文第1到4段中,作者是如何恰当地写出自己心中的情感之后,让学生选择“连续提问”或“列举寻常事例”之一种,写一写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从学生练笔的完成度来看,不少学生在选择事例的过程中,容易错选“喜悦”的事例来表现“伤感的情绪”,而选择“连续提问”的同学,则容易把问句的内容写得与课文内容过于“雷同”。

其实,不论是随堂小练笔,还是单元习作、常规日记,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一旦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向虚空处取材,就有可能因“素材失实”而写得有些“隔”。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练笔中出现的“选材误区”,我在备课时的确考虑欠周,因而未能使学生在练笔之前将之防患于未然。

四、借班“补刀”

在自己班里上完《匆匆》之后,对于学生练笔时出现的种种状况,尤其是模仿第3段时对寻常事例中时光流逝的无奈的举例不当,始终无法释怀。

思来想去,忽然想到,如果在带着学生研读第2段的比喻和第3段的列举寻常事例的巧妙写法时,由教师提供一些反面例子给学生,也许就能够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对“如何选取表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的事例”有更为精准的认知,进而在练笔选材时更有方向,更会甄别。

恰好,由于隔壁602班的陈老师临时请假,我要去代课两节,而陈老师的教学进度,刚好到《匆匆》第一课时(教完课文第1、4两段内容)。于是,我便有了一次“推倒重来”的机会。

课上,我先带学生回顾旧知,重温课文1、4两段中运用连续提问直接抒情的描写手法,接着,顺势展开对课文第2、3段如何写出“对时光流逝的匆匆的无奈”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环节与我在自己班上课时大体相似,都是按照“自读课文,感受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再读课文,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无奈’——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心中的‘无奈’”的顺序来教。稍有不同的是:

在教学课文第2段、分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比作“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比喻之妙,我为学生提供了“八千多日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厨房里的一桶水倒进门前的小水沟里”这样一个反面例子,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八千多日子”之多与“针尖上一滴水”之少的强烈反差所产生的的表达效果,要远大于“厨房里的一桶水倒进门前小水沟里”时的那种“水满则溢”的“有声有响”画面。

同样仿写匆匆第三自然段,在教学课文第3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寻常事例的列举的列举之恰当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努力学习时,日子从书本里过去;上台领奖时,日子从奖杯上滑过;刻苦训练时,日子从汗水中流走;当升旗手时,日子从国旗杆上溜走……”等反面例子。学生通过比较,立即发现,生活中的这些“高光时刻”,分明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是用“意义”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有效对抗,因此,不适合用来表现无奈、惋惜之情,进而感受到课文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以表现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的巧妙之从处。

经过上述两轮的比较阅读,当我组织学生在围绕课后习题三,仿照课文第3段的“列举寻常事例法”或第1、4段的“连续提问法”,写下自己对小学六年时间流逝的感触时,学生果然下意识地紧贴“无奈”“惆怅”来选材,无痕地避开了昨天发生在我自己班里的“以喜乐之事,写心中惆怅”的选材误区。

20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