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情三部曲_麦浚龙爱情七部曲含义_巴金的爱情三部曲

说起作家巴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是他的“爱情三部曲”也就是《雾》《雨》《电》吗?还是“激流三部曲》”也就是《家》《春》《秋》呢?前者不消多说,重点在于后者,也就是“激流三部曲”,集中体现了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也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然,这是文学史上的巴金。而现实生活中的巴金呢?比如,他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不渝。算起来,当32岁的巴金以《家》而成为当时青年人心中偶像的时候,他与一位女高中生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此时谓之笔友。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主动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而且是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从1936年到1944年,恋爱8年之后,40岁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27岁的女孩结为连理——直到“十年浩劫”中巴金受冲击,萧珊终因癌症病逝。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他始终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这份爱情或者说婚姻,即使不能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大概也相去不远了。换成别人,比如换成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期待中的爱情与婚姻,会以巴金和萧珊这样一种特别纯粹的爱情与婚姻为榜样吗?还是说,他们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快餐”般的爱情与婚姻呢?

巴金是一位大作家,他却从来都不以此自居,而是始终贯彻着“真”与“善”这两个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他的文学思想都是如此。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主要来自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但他的这样一种“善”也做到了与时俱进——巴金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长期的写作生涯中,特别是在解放后他的这样一种“善”也在越来越多地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巴金的“善”是与他的“真”密切相关的,是对时代的感受与提炼。巴金是百岁老人,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迁,特别是他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近三十年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那种奋勇向前,却始终不改他的“真”与“善”——在今天的中国作家群里边,如巴金这样的“真”与“善”,不能说没有,但说不多或者不够多还是很符合实际的。作家如果感受不到时代的节拍,就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脱节;但如果过于社会化、生活化,则难免失之于深刻、失之于宽广。

而作家巴金的另一面,即是说文学作品之外的巴金,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在如今担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对外文学交流工作的陈喜儒所撰写的《随行巴金》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巴金与日本作家的互相探访和深厚友谊。虽然都是细微小事,却足以见微知著,却足以见证作品中的“真”与“善”之外,一位伟大作家的宽广胸怀。陈喜儒担任过巴金的日语翻译秘书,曾随同巴金参与中国作家团访日之行,也与巴金交往甚密——所以,他笔下的巴金,更多地流露出了一个智者因为对生活有所感悟进而更加朴实无华、本真的一面——比如他的争强好胜!真人真性情,这就很好。比之巴金,现代人做到“真”与“善”可真的不容易,真的不能“归罪”于环境的影响与时代使然。

为人处事,左右逢源固然长袖善舞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却总觉得要失去些另外的一些什么。读了《随行巴金》之后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其实每个人对于自己还需要点什么,无论如何都应该从内心底有所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