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亡命绵山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一个感人的忠孝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诬陷,流亡他国,忠臣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不弃。在重耳最窘迫的日子里,介子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煮汤让重耳充饥。待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后,对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封官加爵,却把介子推给忘了。

这时,许多人建议介子推面君讨赏,介子推却悄悄携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重耳闻此后,羞愧莫及介子推的故事,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在绵山找了三天三夜介子推的故事,都没能找到介子推。此时,有人向重耳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待大火熄灭,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

秒懂百科介子推的故事_介子推的故事_介子推的故事简笔画

当晋文公在绵山找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此后,他勤于修政,励精图治、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才,使得晋国在文公回国后的仅仅两三年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纪念他一生对“清明”的追求和示范。

两千多年来,人们赋予“清明”一词多种寓意,既蕴含人们在春耕后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也蕴藏着为人清白的志气和对政治清明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