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近期,云南省迎来了野生食用高峰期,昆明市市场监管局为此准备了一份关于野生菌中毒防控的科普宝典,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蘑菇中,可食用蘑菇近360种,有毒蘑菇约105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近20种。云南食用野生菌有250余种,占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占国内食用菌三分之二,人食用后常易引起中毒的有10余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误食野生菌中毒例数占全国食物中毒总例数的12%,死亡人数占35%,也就是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1/3的死亡是由误食野生菌导致的。野生有毒菌成为我国食物中毒的头号杀手。

云南省常见可食用野生菌

蘑菇常见种类图片_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

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

蘑菇常见种类图片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常见蘑菇的种类

云南省常见野生毒菌!

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

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

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

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

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常见蘑菇的种类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

有毒的野生菌常具有以下特征:色泽鲜艳;伞形菌表面呈鱼鳞状;菌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菌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野生菌子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会流出乳汁。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疙瘩、斑、沟裂、生泡、流桨、有菌环、菌托及呈奇形怪状的野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分。

民间流传着一些鉴别毒菌和食用菌的经验和方法。经过调查和实验,证明都是不可靠的。也许某种毒菌有某些特性,但决不能用作鉴别所有毒菌的标准。常见的民间鉴定毒蘑菇的误区有以下五种。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浅淡的蘑菇没毒。

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取。因为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都很鲜艳,却是美味的食用菌;剧毒蘑菇种类最多的鹅膏菌属中的红黄鹅膏,颜色也很艳丽,但同样是美味的食用菌。而大部分剧毒蘑菇,如鹅膏属中的剧毒种类如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淡红鹅膏等,还有红菇属中的亚稀褶红菇,其颜色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但是这些种类恰恰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蘑菇常见种类图片_蘑菇常见种类图片大全_常见蘑菇的种类

从左到右依次是灰花纹鹅膏(不可食用 剧毒)裂皮鹅膏(不可食用 剧毒)亚稀褶红菇(不可食用 剧毒)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蘑菇毒素种类繁多,目前已知剧毒蘑菇的毒素并不与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发生反应。经过实验验证,我国的几种剧毒蘑菇并不会使这些物质变黑。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和人不一样。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将其喂养小白鼠,小鼠也不会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蘑菇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但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的有毒与否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例如,生长于松树林或者阔叶混交林中的蘑菇大多属于共生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常见蘑菇的种类,很多有毒蘑菇也是共生菌,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混交林中。

昆明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各位市民:

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常见蘑菇的种类,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炒熟炒透后再吃。加工时一定要炒熟煮透,不能凉拌生吃。

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对消费者的提示: 由于有毒蘑菇与普通蘑菇很难鉴别,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所谓经验并非科学可靠,以致时常发生“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对于野生蘑菇,目前尚未形成消费者可以用来鉴别其是否有毒的简易科学方法,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同时,也不要轻易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也不要食用在野外自然环境生长的蘑菇。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提示:学校、工地等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和会议等集体用餐等,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防止引发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不认识的蘑菇应做到“三不”:即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餐饮单位要加强原料检查,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避免采购和食用野生毒蘑菇,严格加工,留样备查。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状,要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同时还应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餐饮单位一旦发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配合救治患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掌上春城记者:常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