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感受五岳独尊、昂首天外的磅礴气势;来济南,沉浸“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到青岛,体会红瓦碧海、醉美海城的韵味风情;赴淄博,品味仁义之都、热闹非凡的烟火气息……

今年5月19日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日”已成为“自带流量”的全国性活动,受到广大游客欢迎。山东以“好客山东 幸福旅程”为主题,推出了“赴山东好客盛宴”、“到山东露营嗨皮”、“品齐鲁文化韵味”、“享山东美景浪漫”、“寻山东好礼惊喜”五个维度的“幸福旅程”,让游客完成从“宾至如归”到“双向奔赴”的心路历程。

山东特产是什么_山东特产属什么生肖_山东特产什么意思

“中国旅游日”设立13年来,以其鲜明的主题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普遍的惠民性,已成为人民群众和旅游行业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作为东部沿海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山东是地道的旅游大省。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文旅资源丰富,A级景区数量全国第一,“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享誉中外,“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家喻户晓。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的部署安排,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多措并举,着力丰富产品供给、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安全风险,整个假日市场人气火爆、产品丰富、平稳有序。据统计调查,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916.3万人次,门票收入34081.1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47.6%和745.3%,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36.3%和109.9%。

山东特产什么意思_山东特产是什么_山东特产属什么生肖

山东线上、线下文旅市场“飘红”,既是当下民众出行意愿增强遇到山东厚重文旅资源带来的一时“网红”,更是基于“好客山东”带来的“长红”。火爆的山东旅游市场既反映出人们参与旅游、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又展现了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鲜活实践,还折射出“诗”和“远方”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可以实现更好联结、更加精彩。这源于山东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在推进旅游发展中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焕发了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旅游有了更多文化底蕴,持续擦亮了“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金字招牌。

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诗和远方”的亲密牵手,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内涵;有了旅游的承载,文化会增添活色生香、身临其境的韵味。山东注重把文化“枝条”嫁接到旅游项目“根茎”上,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伴相生、共生共荣。如山东以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四廊一线”为建设重点,大力策划实施标志性、引领性强的文旅大项目,建设完善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5年来优选推荐670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库,建成运营尼山圣境、东方影都等一大批精品项目。

山东特产属什么生肖_山东特产什么意思_山东特产是什么

品牌创建是推动文旅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品牌,能够彰显文化影响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山东持续以激活创新潜能为手段,坚持“好客山东”品牌引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赋能升级。“好客山东”高度凝练了一代代山东人所拥有的崇礼尚宾、热情好客、大情大义、淳朴厚道等人文品质,蕴含着齐鲁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山东特产是什么,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彰显了“好客之道”的整体形象。“好客山东”品牌已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为全国唯一文旅类品牌,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好客山东”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山东特产是什么_山东特产什么意思_山东特产属什么生肖

好客是真情,好品凭厚道。在“好客山东”基础上,“好品山东”的加入则是“水到渠成”。一直以来,山东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山东人对过硬质量、可靠品质的孜孜追求,正是“好人好地出好品”的真实写照和有力注解。从大国重器到衣食住行,从“山东手造”到消费终端……众多“好品”走出山东山东特产是什么,进入线上,“圈粉”无数,让各界朋友更加关注山东、更好认识山东、更快走进山东。“好客山东”加上“好品山东”,好地与好物一起发力,文旅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讲述着山东好故事,传播着山东好形象,已经成为山东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

“中国旅游日”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国旅游日”活动有效开展,有利于有效提振旅游市场,全面激活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这个更显意义的节点,乘着“五一”文旅火热态势的东风,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正在铺展文旅融合壮美新画卷,倾情倾力让山东成为八方来客“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的文化圣地、度假天堂,让四海宾朋在拥抱“诗和远方”中品味“好客山东”独特魅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文/蔺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