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诗歌体裁

考点透视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趋势:

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诗歌按照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掌握各自的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特点,有助于诗歌鉴赏。

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作者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诗的体裁_体裁诗歌散文_体裁诗歌

1、咏物诗的特点

(1)形似,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其所处的环境。

(2)神似,由物及人,由实及虚,写出人的精神品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

2、鉴赏咏物诗注意把握以下角度

(1)提炼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分析意象的外在特征、所处环境特点。

(2)挖掘意象内在品格和精神,联系诗人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怀诗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咏怀诗的特点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咏怀诗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常用的手法。

1.咏怀诗常见的类型

(1)积极入世的情怀,它所表现的是忧国忧民之情,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这种情怀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隐居避世情怀,在社会政治黑暗的时代,在诗人的身心受到了压抑、创伤、挫折的情况下,诗人的精神超越于污浊的世俗之外,进入到一个逍遥自由的境界,这种情怀主要来自于老庄的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庄子对于中国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如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内容还可以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2、鉴赏咏怀诗,注意把握以下角度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咏怀诗往往因事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样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诗人感慨的事,引发感慨的事由不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如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写出游路上遇雨、没有雨具、雨后又晴,这样一件小事,诗人由此发出既不会为忧患动摇、也不会为喜乐忘形的人生感悟。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咏怀诗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即作者不重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一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一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再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1、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感伤兴衰,借古讽今

①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②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有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些咏史怀古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类比对比,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别有寓意,启迪后人。

作者在咏诗怀古的同时诗的体裁,融进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或借古讽今,别有寄托;或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后人。

2、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2)领悟诗歌感情

(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1、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

(4)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即把握诗歌意象,古诗意象常寓繁于简诗的体裁,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赠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鉴赏赠别诗可以把握以下角度。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诗中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柳树、芳草、晚风、笛声、远山、浊酒、瘦马等)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

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

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想象、虚实结合等。

登高凭栏诗

古人登高临远常常写景抒怀,于是便有登高凭栏诗传世。诗人通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写景、叙事、言志,表达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所以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倾向尤为突出。

1、登高凭栏诗表达的情怀

(1)感叹羁旅流离之苦,抒写思乡怀人之情。

(2)抒发壮志难酬之忧,表达忧国忧民之志。

(3)即景畅谈人生哲理,或胸怀进取之情,或心存归隐之志。

(4)有些登临之作并不一定赋予了什么深远之意,仅仅是诗人登临写景,一抒畅快心意,一绘江山形胜。

2、登高凭栏诗的鉴赏角度

(1)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各种方式融会贯通,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多层次、多角度表达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

(2)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写景抒怀是登高凭栏诗的主体,大多数诗歌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主旨。

爱国诗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留下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优秀诗篇:有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抒发爱国情操,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有歌颂边防将士誓死杀敌保疆精神,表达诗人为国建功立业壮志的诗篇;有渴望结束战乱,欢呼祖国和平统一的诗篇; 有表达年迈力衰仍一心为国戍边,至死心系国家统一的诗篇,等等。这类诗歌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边塞诗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盛唐具有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宋朝时期,统治者昏庸,山河沦陷,不重用人才,边塞诗多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进行批评。

1、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月、北风(朔风)、朔云(寒云)、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辕门、长云、号角、战车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长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瀚海、轮台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与战争有关的人: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

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少数民族:胡、羌、羯、夷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中常见乐曲:《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2、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激情,洋溢着昂扬进取的豪迈,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和战士以身许国的气概。

(2)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关的乡愁和家人的离愁别恨,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对广大士卒及其亲人的深切同情,描绘对和平、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

(3)反映对帝王穷兵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荒淫失职或贪功启衅的怨恨,揭露军中苦乐不均,表达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4)描绘边疆雄伟奇丽的风光、民俗风情,表达对祖国边疆山川风物的热爱和向往,讴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3、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喻、夸张、对比、用典、渲染、衬托、虚实结合、借景(事)抒情、直抒胸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