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_绥远起义_绥远省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事变发生之时,我国北方一场中日之间大战仍在进行。这就是被称为全国抗战的先声,也是让傅作义一战成名的绥远抗战。

当时,西安事变的发生引起了日本军方的注意,“羽山代表关东军警告宜生离绥,以张变后必向中国中部猛进,晋绥抗日必遭覆灭,不如让日西进防共,要知关东军先头已进至张北,此贵官所知者云云”。

日方企图趁火打劫的举动自然让南京方面头疼不已。王子壮见此痛陈:“当我国际地位稍高,绥远战事即胜利之时,张学良又出此荒谬之举,使我前方将士灰心,赤祸日祸压迫转急,国家灭亡,可立而待。”

绥远_绥远省_绥远起义

实际上,西安事变的发生与绥远抗有着战脱不开的关系。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爆发的消息传到了西安。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将士皆喊出“我们要援绥抗日,收复失地”的口号。东北军部分高级将领甚至向张学良要求:“即使中央不同意,我们也要自行组织队伍援绥。”

张学良面对曾为自己部下的傅作义为抵御日本侵略者展开绥远抗战,并取得胜利,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匪军,打破了日本建立“蒙古大元帝国”的妄想感到欣慰,又为自己丢失东北退居西安,遭受国人的责骂而痛苦。

他于11月27日向蒋介石提交《援绥请缨抗敌书》,要求国民政府“调派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战,则不独私愿得偿,而自良以下十余万人,拥护钧座之热诚,更当加百倍。”

绥远省_绥远起义_绥远

在12月9日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大会上,西安学生喊出“欢迎武装同志援绥”的口号,在《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八项主张要求全国采纳,蒋委员长在兵谏保护中,但安全问题可保无虞》的報告中更是明确表明西北民众要求出兵援绥的态度:“自敌伪进攻绥远以来,举国人民救亡情绪异常热烈,西北地处边陲,已成国防之第一线,军队及民众抗敌意志尤为坚决……数月来即请求蒋委员长将全国武力北上援绥,接受民意。”但是“蒋委员长认为攘外必先剿赤,督率大军,北上陕甘,势必将赤匪剿尽,方能对外”。从这里来看,西安事变爆发与绥远抗战有着一定的关系。

面对日本的企图,中国方面有如王子壮一般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看待西安事变,也有积极应对而对傅作义加以鼓励者。北平学生团体向行政院致电,要求对傅作义“守土安民,誓死为国”之举动予以嘉奖。

绥远起义_绥远_绥远省

更有媒体称赞:“因为他的为人,怕像岳武墓所说‘文官不怕死,武官不爱财’的人物,而且他目前的事功也正是全国同胞所热烈拥护的‘守土御辱’,我敢说在将来的民国史上如果还记载民主英雄的英勇故事,傅作义将军定是占一页的。”在此情形下,国民的抗日热情得到鼓舞,纷纷捐款捐物,各地军人、群众群起响应,反对日军的侵略行径。

而出于对危机的紧迫感,国民党人的抗日情绪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时任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日记中写道:“对日之压迫绥远,只判断其分量大小,不必疑是恫吓,我今对日语言感情方面,务取谦和忍让,对于准备与抗战方面须豁出,拼至最后程度,此不仅责任问题,亦国家存亡问题,盖今日抗日,为安内之最紧要工作,亦即生死存亡之工作。”

绥远省_绥远_绥远起义

12月19日绥远,国民党中央勉励绥远将士毋要“稍馁其气”,“并且反要因此而益加坚强卫国守土的热忱,以完成抗敌御辱的全功”。

有了从下到上的一致支持,身处抗战前线的傅作义未因时局之动荡而对日妥协,知晓事变情形后,“惟仍含泪集各将领,誓以蒋委员长方针为从,在此严重期间,缜密前方,不容伪匪所”。15日,其致电南京,表示“守土抗战,态度坚决”。

出于中国对日抗战的热情,日本被迫开始重新定位中日关系。我们从驻日大使许世英发回的电告便可看到,日本“以为对华压迫,不啻为渊驱鱼,促成中国赤化,应即改变基本政策……绥远战事,纯系田中隆吉等特务机关所为,日本政府未经同意,亦令及时终止”。

1936年12月19日,随着德王部队退回张北,绥远抗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