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名士,太常谢裒(póu)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的堂弟。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律。性情静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东晋谢安,既不专权树私,又不居功自傲,很有宰相气度。是东晋王朝继王导之后又一位有作为的明相。

东晋谢安_东晋谢安诗词_东晋名臣谢安

谢安系出名门,年少时就有名声,4岁时就受到东晋名士、宣城太守桓彝(桓温的父亲)的夸赞,说他“风神秀彻”,长大必有作为。并说:“这孩子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年的名士王承)差”。谢安喜欢交友,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交好。他们吟诗作赋,游山玩水,不问世事。谢安并不在意入仕做官,只想效法“竹林七贤”饮酒赋诗、畅意天下。朝廷知道他的才能,多次征召他为辟司徒府著作郎,但他很快就以病为借口辞掉了。为了躲避再次征召,他曾与人结伴在会稽郡的东山隐居了一段时间。他曾和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遇到风浪,众人十分害怕,船夫也很惊恐,谢安却神态自若,毫不慌乱,船夫受其鼓励,内心慢慢平定,专心驾船。等船靠岸,大家无不佩服谢安的胆识和镇定。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三年(347年),谢安的父亲谢裒去世。晋穆帝司马聃升平三年(259年),谢安当大官的哥哥谢弈、堂兄谢尚先后去世。不久他的弟弟、豫州刺史谢万因吃了败仗被贬为庶民。豫州的谢氏田产也被别人掠夺取走。由此,谢家中景况大不如前,他的妻子刘氏劝他:“出仕为官才是大丈夫的作为”!恰巧征西大将军桓温掌握了军事大权,40岁的谢安征召为军中司马(掌管掌执军法和文书的官员)。因此这事被后人称为“东山再起”(本意是指再度出任要职,后来比喻为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朝中一位好友叫高崧(sōng)的和他开玩笑说:“您几次违背旨意,高卧东山不出来,大家说,谢安不出山,怎么向朝廷和百姓交代呢?您今天出山了,朝廷和百姓会怎么对待您呢”?谢安大笑。

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忙让侍从取来头巾。桓温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后再相见吧”。可见桓温对谢安如此器重谢安。谢安知道桓温野心极大,总想借故离开,但桓温欣赏其才能,就是不放他走。晋穆帝司马聃升平五年(361年)东晋谢安,谢安在桓温处任职近两年,就在桓温即将举兵北征时,恰逢谢万病逝,谢安乘机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不久,朝廷又任命他为吴兴太守。谢安清静无为,做事如春风化雨,不显山、不露水。把吴兴(今浙江湖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谢安做事视乎平常,但离开后就为当地人所怀念。他的做法被很受的丞相司马昱(即后来的简文帝)的赏识,便征召他入朝担任侍中,不久又升其为吏部尚书、中护军。

东晋谢安诗词_东晋名臣谢安_东晋谢安

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在北伐时,在枋头惨败。为了重立威名,桓温听从心腹郗超的建议,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立丞相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可惜即位不到两年的司马昱因受制于桓温而致病,咸安二年(372年)秋,司马昱忧愤驾崩。司马曜只有十几岁,桓温上疏举荐谢安接受“遗诏”,封为顾命大臣。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率大军回兵京城,打算废掉司马曜自己称帝。摄于桓温淫威,朝中群臣人心惶惶,都不敢与桓温见面,司马曜只好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大约在今南京凤台南路、软件大道交汇口南侧)迎接。王坦之当时虽说年轻,但与谢安齐名。

当时传闻说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晋室的天下要转落桓温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他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新亭,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百官。当时很多人都大惊失色,王坦之更是汗流浃背,连手笏板都拿倒了。当时据说只有两人面不改色,一个是桓温,另一个就是谢安。谢安从容就座,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这些人呀”!桓温尴尬地笑着说:“正是由于桓温不是明公,才不能不这样做啊”!于是下令让他们撤走,王坦之的心这才慢慢安定下来。桓温与谢安笑谈良久,桓温见其机智和镇定,始终没对二人下手,不久桓温大军退回了姑孰(今安徽当涂)。至此,王、谢安齐名这才分出了高下。

同年(373年)七月,桓温病死,晋孝武帝司马曜升谢安为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尚书、加封为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王导堂侄、王羲之堂兄)一起执掌朝政。侍中王坦之改任徐州刺史。谢安坐镇京城、总领中书省事宜。谢安用人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广行德政,不计小过,不以个人喜好察人用人,善于谋划长远治理,文武百官也乐意为其效命。桓温死后,谢安对待桓温家族依然如故,所以,当时人都认为他是王导在世。

东晋名臣谢安_东晋谢安_东晋谢安诗词

谢安一面安抚桓温旧有势力为己所用,一方面命自己的侄儿谢玄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招募新兵,主要是北方流民与流民后代,组成“北府兵”。谢安之所以举荐谢玄,并不是因为谢玄是自己的侄儿,主要是谢玄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谢玄小时候就很聪明,特别是对行兵列阵很有一套,谢安和弟弟谢万经常考察问及军事以及注意事项,谢玄总能对答如流,交代详尽、安置周到。因此,谢玄深受谢安、谢万等长辈的器重。谈到这里,顺便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寒冷的冬天,外面的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谢安便把家人聚在一起,跟晚辈们讨论诗作。不一会儿,雪下得越来越大了,谢安便即兴问道:“这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他十岁的侄子谢朗顺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雪纷纷扬扬好比就像把盐洒向空中一样)”。他八岁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因风而起的柳絮更形象)”。谢安听后非常高兴。尤其对谢道韫的回答给予了好评。由此可见,谢安很注重对子女的培养。

前秦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兵精粮足,统一了北方十几个国家。王猛去世后,苻坚忘记了王猛的告诫,决定对东晋用兵。晋武帝司马曜太元八年(383年)七月,苻坚决定派兵90余万(号称百万)讨伐东晋,准备统一全国。派自己的弟弟符融率军25万为前锋,自己亲率大军60余万,水陆并进,前后长约近千里,杀奔而来。苻坚傲慢的说:“以我之众,就是将马鞭投入江中,也可以让长江断流”。消息传来,建康一片惊恐,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他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对敌,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8万军队前去迎敌。谢玄手下的北府兵尽管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毕竟是东晋的10倍多,心里难免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向谢安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谢安神情泰然的回答道:“我已有安排了”。谢玄不敢再问,默默退出帐外,但毕竟不放心,又派好友张玄再去请示。谢安干脆就不回答,只是拉着他下棋。

桓温的弟弟桓冲在荆州听说京城形势危急,便派出3千精兵赶到建康增援。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们疑惑不已。前秦先锋大将符融取得了局部小胜,认为东晋之兵不过如此,便派人对苻坚说:“东晋兵力弱小,不足为敌,我们可以一鼓作气,擒获敌方主帅,就可以令其投降了”。苻坚闻报大喜,催兵赶来。《晋书.谢玄传》说:晋太元八年冬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5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前秦大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反击。刘牢之声东击西斩杀了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谢玄又派北府兵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1万5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东晋谢安_东晋谢安诗词_东晋名臣谢安

《资治通鉴》说: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坚、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渡过肥水,以决胜负,不是很好吗”?前秦众将领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做万无一失”!苻坚却说:“将秦兵稍微向后撤一点,晋军渡河一半时,我们出动铁甲骑兵攻杀,不是更好吗”!苻融等认为很对。于是苻坚挥舞令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乱作一团。当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原来驻守襄阳的晋军将领朱序与张天锡、徐元喜等人因战败不得已投降前秦的将领,这时候想乘机重新投奔了东晋。朱序他们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前秦兵众们听到后就开始狂奔乱逃。

谢玄、谢琰、桓伊等人按照谢安事前的计划,率领军队顺利渡河攻击。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制止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掉。苻坚本人肩部也中了一箭,负痛转马就走。前秦的军队这时便崩溃了,争相往回跑。谢玄等晋军将士则乘胜追杀,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很多,尸体堵塞了山野。前秦兵众听到刮风和鹤的鸣叫声,就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之七八。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来源。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东晋大获全胜,消息传到京城建康,当时,谢安正在与朋友下棋。谢安看到捷报,神态自然,没有露出任何声色。朋友问其战况如何?谢安只是淡淡的说:“孩子们打胜了”!谢安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既稳定了人心,又掌控了局面,最终以弱胜强,取得了大胜。正如《菜根谭》所说:“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啊!因此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的诗句。

“淝水之战”遭到重创的前秦,从此走上了下坡路。谢安为东晋和谢氏家族赢得了极大地声誉。从此,后人把谢家与王家相提并论。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为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安作为宰相,主要做了一下重点工作:第一,建立了“北府兵”。谢安知道,自西晋以来,“门阀制度”是祸乱的根源,皇族与豪强之所以经常发生祸乱,主要原因是“世袭兵制”,这些人作战能力不行,但惹事却相当厉害。因此,专门让谢玄组建“北府兵”,这些兵主要是北方一带的饥民,他们长期处于胡人蹂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养成了剽悍勇敢的性格,作战勇敢无畏。战斗力很强。其中如刘牢之、刘裕(南朝宋武帝)、刘穆之、檀道济等都系出寒门。他们纪律严明,经过严格训练,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为淝水之战立下了大功。

东晋谢安_东晋谢安诗词_东晋名臣谢安

第二,改革门阀制弊端,谢安实行以德才取人政策。既不拘世族,又不用人唯亲,不论寒士或士绅,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量才而用。并且同等职位同等待遇,绝不另眼相待。

第三,改革田制和收租制度,也就是“废除田收租之制”。对稳定农业、发展经济、减少流民都有着重大作用。

谢安简文帝司马昱自咸安元年(371年)为侍中入阁、拜相当政,到淝水之战爆发共历13年。谢安执政,从长远考虑,素有统一北方的志向决心。谢安深谙“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古训之道。他见谢家如日中天、显赫异常,害怕谢家功高震主,遭来非议和猜忌。谢安见皇帝任命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录尚书事(又称领尚书事,地位、权利相当于丞相),就知道自己是“让贤”的时候了。恰巧,北方来报,前秦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境内)守将苻丕被北燕包围,请求东晋谢玄部增援,谢安上疏请求带兵北征,离开朝廷权力中心。孝武帝司马曜同意了,任命谢安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共十五州军事,加假黄钺,其余官职如旧,又增设从事中郎二人。谢安上书坚决辞让太子太保及其爵位,皇帝没有同意。

东晋名将桓冲在淝水之战之后不久去世。按军功和资历应该由谢玄担任荆、江两州刺史,谢安没有同意,他又担心桓氏势力失去荆、江二州的职权会产生不服之新。谢安考虑到桓石虔骁猛善战,有沔阳之战功的功劳,且身据有险要之地,恐怕难以控制。于是升任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伊改镇江州,桓石虔改镇豫州,让三桓统辖三州。因此桓氏家族非常支持谢安,为谢安北伐稳固了后方。

谢安以谢玄为前部先锋,率刘牢之等“北府兵”向北方步步推进,取得了节节胜利。攻克夺回了山东河南不少城池。恰逢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朝政一片混乱。司马道子身边豢养了不少小人。其中有一个是谢安的女婿、王坦之的儿子王国宝。这个王国宝没有多少能耐,惹事却是一把好手。他见这几年岳父谢安、父亲王坦之都不理睬他,经常在司马道子和晋武帝司马曜面前说谢安的坏话。

晋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孟夏四月,谢安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专门在土山上建造别墅,美其曰“新城”来避祸。亲家王坦之来信劝诫,谢安没有听从。朝廷准备提拔刘牢之、王味之等人,特地派人征求谢安的意见。谢安认为刘牢之有能力但心思重,不可独自掌握大权。王味之有才能但爱占小便宜,不可任一城之长。可惜朝廷没有采纳谢安的意见,执意提拔了他们。后来果然如谢安所料,刘牢之发生叛乱、王味之贪污受贿而身败名裂。

东晋谢安诗词_东晋名臣谢安_东晋谢安

同年(太元十年,385年)仲秋八月,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66岁。孝武帝司马曜闻讯后,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由于谢安没有自己的私宅,孝武帝便专门下诏在其官府中备办丧事,下葬规格与桓温相同。被追赠为太傅,封庐陵郡公,谥号“文靖。时人赞道:“大才槃槃(pán)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王坦之),盛德日新郗嘉宾(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