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一、教学反思

统编四下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老课文”,编在这个写游记的单元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内容不少:例如,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以此把握课文时如何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课后习题一)。又如,在了解游踪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课后习题二)。

但是,除此以外,学生能从课文中学到的东西,似乎并不多。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

首先,小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时,若是像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样,写到文章将近一半的第5段,才进入正题,突出重点景物,在大多数老师那里,恐怕都是过不了关的。

其次,课文虽然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游踪,学生细读几遍也能找到,但如此自然过渡、将“游踪”随机隐含的在文章角角落落的写法,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并不容易模仿借鉴。

第三,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除了重点描写了孔隙之外,还写到了路上的山花、红壤与溪流、洞口的宽阔有气势、外洞的宽敞、内洞的见闻,且着墨均不少。因此,虽然我们强调了课文对于孔隙部分的重点突出,但也无法遮掩学生对其他地点的关注与质疑。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以为,在教学时,在学生理清顺序把握游踪、精读文本感受孔隙之外,还要引导学生:1.通过认读文中的疑难字词夯实语言文字基础;2.通过比较《颐和园》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来把握游记的写法;3.通过对孔隙之外语段的分别研读进一步感受到作者是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点写清游览时的见闻感受的。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需要记录:

首先,我在字词教学上耗时不少,但对于我们班的现状而言,也自有其价值。比如说,我们班不少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对于“一簇”“石钟乳”“石笋”“名目”等词语意思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和同伴互学,才得以正确认读。有一名学生在指名认读词语时,将“突兀森郁”的“兀”认作了圆周率“π”,将“突兀森郁”读成了“突π森郁”,而大部分学生对此竟浑然不觉,真是又好笑又可叹。再者,哪怕我已经当堂板书示范了“臀”“蜒”的写法,学生跟着我书空之后,自主练习时,竟还是有不少学生是从外往里地写“延”的。

其次,如下文所言,课中梳理出“游踪”之后,只需要指着板书告诉学生作者就是如此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的即可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实在不必让学生结束板书简介游览的经历。即令要说,我所抛出问题的指向性显然也不够明确。

第三,由于课前没有认真设计过板书,导致课上呈现在黑板上的板书凌乱不已,令人不忍直视。凌乱的板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在本课教学时的思路之混乱。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二、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联系上学期学过的《爬山虎的脚》简单交流对作者叶圣陶的印象之后,我直接点明,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也和《爬山虎的脚》一样,是叶圣陶先生写给中小学生的范文,等到初中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叶圣陶给中小学生写的课文,比如有名的《苏州园林》。如此的介绍,既唤醒学生此前学习体验中的叶圣陶印象,又让学生对以后还会遇到叶圣陶的文章充满期待,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本课所学的课文,迫不及待。

揭题之后,我请学生认读课前板书在黑板上的词语:

一簇、突兀森郁

提示:联系第2段句子“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哪儿一簇,很不少”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理解“一簇”写出了花很多,联系第4段句子“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结合课本第67页的插图,联系山高、树木繁茂,理解“突兀森郁”。

臀部、漆黑

提示:联系第5段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了解到作者之所以写到“臀部”,是因为在双龙洞中联通内洞外洞的孔隙很小、坐船的方式很特别。而“漆黑”,指的是洞内的环境。

蜿蜒、石钟乳、石笋、名目

提示:联系《颐和园》中有关长城的语段,理解“蜿蜒”;通过简单版画,形象地认知什么是石钟乳和石笋;联系第6段“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知道“名目”在这里有名称、叫法的意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_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认读词语结束,我请学生联系昨天学过的《颐和园》,说说游记该怎么写。学生从游记的写作顺序、游记对景物的准确描写等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作为一篇游记,与《颐和园》有什么异同之处?

学生自读结束,一生以为,叶圣陶在写游记时,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我肯定了该生的发现,但也提示学生,《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并没有像《颐和园》那样,用明显的过渡句串联地点。一生以为,叶圣陶和《颐和园》的作者一样,也把游览的景物写得很清楚。还有一生以为,《颐和园》侧重于写自己看到的景物,而叶圣陶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不仅写了自己看见的景物,还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了,我对这名学生的重大发现大加赞扬。

学生交流完初读感受之后,我先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开头,发现《记金华的双龙洞》在开头第1段与《颐和园》不同,它简介了时间、地点和与游览的景点。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结尾,发现《记金华的双龙洞》在结尾处没有总结性的语句,而是写了游览路线中的“出洞”环节。最后,我围绕课后习题一展开教学,以课文第2、3段为例,组织学生齐读之后,发现这两段话写的是游览路线中的“路上”部分,再让学生以相同的方法自学课文第4到7段,圈画关键语句,寻找课文中的其他游览线索——为免学生遗漏,我直接告诉学生,课文第4到7段隐藏着四处游览线索。

学生完成自学之后,第一名学生能力较弱,只找到了“洞口”和“内洞”,于是,我赶紧请他生补充,在板书中补全了“外洞”和“空隙”。

仿照课后习题一完成板书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游览线索写清游览经历的。但我在此却多此一举地让学生试着结合板书说说叶圣陶游览双龙洞的经历。虽然我一再强调,要简单介绍,但连续两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却总是忍不住要联系课文内容,向我们介绍游踪,导致在这一本就多余的环节上,浪费了不少时间。而我见连续两名学生都无法给我心中想要的答案之后,赶紧亲自上手,作了简述。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教师的蹩脚示范,真的是一点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如简单直接肯定第一名学生的说法之后,就将这一环节略过。

理清游踪之后,我请学生结合此前阅读课文的印象,说说在整个游览过程中,作者的文字告诉我们,他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部分。学生稍事讨论,便将目光聚焦到了“孔隙”上。于是,我顺势引着学生展开对课文第5段的研读:

首先,学生齐读课文第5段,边读边感受文中写到了孔隙的什么特点。读后,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孔隙的特点时,大部分学生用到了窄或小。接着,我在板书关键词“小”之后,请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小的。最后,学生完成自学之后,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请学生随机发言,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分享中,我们将第5段中描写孔隙之小的句子“一网打尽”——从小船的小,我们读出了孔隙的小;从船两头系绳子、工人在内外洞拉绳行船、游客躺在船上进洞的行船方式,我们读出了孔隙的小;从“我”躺在船上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小……

当我们逐句读出孔隙的小之后,我看到学生的眼里,满是亮光。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三、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第一课时,由于我在课上让学生借助板书简述游览经历的环节设置不合理,浪费不少时间,导致拖课几分钟。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先借助板书,带着学生回顾了叶圣陶是如何写出孔隙的小的,再组织学生齐读课文第5段,再次感受孔隙的小和叶圣陶准确、生动的描写。

随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6段,探究叶圣陶此番游览双龙洞到底写了洞内的什么。学生通过自读,从环境一团漆黑和洞中景象值得观赏的角度跟随叶圣陶了解了洞中的景况。接着,在聚焦具体的文本,了解叶圣陶如何写出洞中的“一团漆黑”和景物的值得观赏。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洞中有名目繁多的景物值得观赏,作者却偏偏只写了洞中的双龙?学生很会思考,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因为这两条蜿蜒的龙,跟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关系紧密,因此,必须着重介绍。而其他景物,则不必过多着墨,以免喧宾夺主。

课后反思,我忽然发现,其实,关于内洞的描写,文中还有一段,那就是第7段,作者是从视觉(“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和听觉(“泉水……声音轻轻的”)的角度写出内洞的大、宽、深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似乎应该将课文第6、7段合在一起教学,才更合理。

学完作者重点描写的孔隙以及内洞的语段之后,我提示学生,作者在描写其他游览地点时,也用了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描写,来写出某个特点。在经历了第5段中学习过程中的“教”和第6段学习过程中的“扶”之后,到这里,我“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游览过程中自己喜欢的其他语段,在朗读——批注——小组分享中,感受走着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在后续的交流分享环节,学生逐一发言,分别研读了路上、洞口、外洞等部分的文字,读出了叶圣陶在“路上”部分对于抓住山花、山和新绿的明艳以及溪流与溪声的变化来写出沿途的风景,透露了他愉快的心情,以及他如何写出洞口的宽和外洞的大。

课到最后,当我让学生小结自己从《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所学到的游记写法时,有人重申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游览的经过,有人提出要抓住特点、用恰当的文字来描写,还有人表示可以像作者写孔隙那样,从多个角度将自己的感受描写清楚。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_《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_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