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_三聚净戒是指

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_三聚净戒是指

举佛音声慢水流,

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

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

动静威仪常如是,

不枉空门作比丘。

——四威仪偈

禅宗六祖说“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讲佛门中,出家比丘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应注意的细行。如果细分威仪,则成三千种威仪、八万种细行。

在《菩萨善戒经》、《长阿含经》、《大念处经》、《沙门果经》、《身随念经》等佛经中,均讲到四威仪。

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威仪,即威德、仪则。威德,指内涵修养;仪则,指尺度规范。

“威”以德显,由严持戒行,众德威严三聚净戒是指,有威可畏,故非强横势力之威。“仪”以行表,由动静合宜,举止安详,故有仪可敬,非虚伪诈现之仪。

《长阿含经》云:“云何比丘具诸威仪?于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荫盖。行住坐卧。觉寤语默。摄心不乱。是谓比丘具诸威仪。”

三聚净戒是指_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

摄影:丁祖和。

201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

记得丁组和的一张摄影作品曾刷爆了朋友圈。那是一张对列车上僧人的摄影作品,在2017美国《国家地理》获得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

照片中,在一辆行驶的列车车厢里,疲惫的旅客都在熟睡,唯独一位僧人如一口古朴的洪钟,端整静默地禅坐。

正如《菩萨善戒经》云:“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

修行人,常常守摄身心,于行住坐卧间用功夫。这样精进不放逸,便可以悟道。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便是以持律证果。

优波离尊者在《楞严经》中说:“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最初以执持比丘之身戒,使五根及前五识,不随五尘造作,离于杂染,令身得自在;次第执持菩萨心地之戒,令心得通达,悟明无作妙戒,既无所持之戒,亦无能持之心,然后身心,于一切境通达无碍,不待执持,自然无犯。

“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以身识清净证得圆通。

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_三聚净戒是指

那么“三千威仪,八万微细。”到底是指哪三千威仪?哪八万细行?

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三千威仪,属增上戒学,以行、住、坐、卧,律仪各有二百五十,合成一千菩萨三聚净戒中,律仪戒一千,善法戒一千,利益有情戒一千,合成三千威仪(4×250×3=3000)。这里的“3”,另一种解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三世各配一千律仪,合成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是在三千威仪的基础上,配合戒身口七支:戒杀、戒盗、戒淫、戒两舌、戒恶口、戒妄言、戒绮语,三七成二万一千,再配合戒四烦恼:戒贪、戒瞋、戒痴、戒等分,以四乘之,就成为八万四千细行(3000×7×4=84000)。

如图所示:

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_三聚净戒是指

昔日马胜比丘就以威仪度化舍利弗出家,成为了千古佳话。

在《中本起经》卷上记载,舍利弗出家前,是与目犍连一起跟着一位叫“沙然梵志”的婆罗门仙人修道。老师死后,他们想学更殊胜法门,但苦于无师。

直到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遇到托钵的马胜比丘,见其威仪非凡,舍利弗心生敬仰,便请教马胜比丘:你的导师于谁,授你何法?

马胜比丘答道:“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至真如来广大义。佛陀他常说,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舍利弗一听他们宣说因缘深义,便悟诸法本空,五阴无我,真心自性无有际限。当下证到了初果。

舍利弗回去后三聚净戒是指,带目键连,及随同修道的二百弟子,一同来到竹林精舍,从佛出家,七日后舍利弗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可见具足威仪,是可令众生敬畏,从而接引度化众生。《楞严经》中,佛问阿难为何出家,阿难便答,是因为看到了佛的庄严相好而出家的。

宋代诗人程明道先生,到寺院偶见僧人在斋堂用斋的威仪,喟叹道:“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三聚净戒是指_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

三聚净戒是指_三聚净戒是指_不属于三聚净戒的是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