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和的七月节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七月的节日,民间的鬼节,道僧俗三流合一。在我的家乡中和古镇,人们管中元节叫七月节。

家乡人似乎对月份独有偏爱,很多节日都直接以月份呼之。如黎族的欢乐节称之为三月三,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中元节称之为七月节,中秋节称之为八月节。所以,如果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中和人,从他对这几个节日的叫法就可知。

七月节在中和乃至儋州都算得上大节,隆重程度一点儿也不比清明端午逊色。虽说七月十五才是中元节,但祭祖在七月十四,所以浓浓的节日气氛从七月十四清晨就开始弥漫,一直到了七月十五晚上“施孤”和放孔明灯,节日气氛到达最高潮。

(二)赶集

七月十四清晨,集市上稠密的人群和喧闹场面,让每一个中和人都感觉到节日来了。

这天,镇上的生意人和周边村民都不约而同赶早到农贸市场,开始一天紧张的买和卖。节日不比平日闲散,买卖双方都必须赶早。天蒙蒙亮,市场早已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菜市里,菜农用扁担挑着刚从地里摘下的瓜果蔬菜,竹编箩筐内叠压得满满的,鲜嫩欲滴的蔬果压得扁担两头直往下坠。节日蔬果都很紧俏,菜农不舍得批发给生意人,都选择自己散卖。一时间小小的菜市场几乎容纳不了那么多的菜农,一个箩筐紧挨一个箩筐,筐里樱红的胡萝卜、带泥的马铃薯、翠翡的小白菜七月的节日,油亮的茄子,滚圆的番茄和洋葱……锦簇热闹,别样好看。

鸡鸭行里也热闹非凡。鸡鸭咯咯呱呱的叫声,小贩们的讨价还价声混成一片,鸡鸭鹅和人全都情绪高涨。鱼行里也有看头,隔壁新英镇的妇女运来大量的新鲜冰冻海鱼,马鲛鱼、大肚鱼、红鱼、还有各式的螃蟹海虾海螺扇贝蚝仔。淡水鱼一般是本地人经营,有鲶鱼、福寿鱼、黄鳝鱼等。泼辣的马井镇女人主要卖风干的海鱼,最出名的有干红鱼,鱿鱼干、油门鱼(音译)、墨鱼干、马鲛鱼干等。

最热闹的要数肉市。边陲小镇食肉依旧是富足的象征,肉行也永远显得高贵一等。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买很多肉,平日钱袋紧缩的农户在今天也会出手大方。这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县城读书的孩子都尽可能赶回家。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也许只有一桌丰盛带肉的晚宴才足以表达父辈对孩子归家的喜悦。

卖猪肉的汉子光着膀子,拿着油光明快的刀,几斤几两随客人开口,手起刀落切下一块肉来,过秤一称与客人要求相差不超过一两。“8块5/斤,7两半,6块3,收你6块。”这样的口算只发生在十几秒之间。刀法之快又准,心算之准又快,让人瞠目敬佩。中和的肉市还有一个好风气,杀猪佬(家乡对做猪肉生意的人的叫法)都很和气,微笑服务抹零大方,相比锱铢必较的菜市鱼市,杀猪佬的大方简直让人崇敬。

“鬼仔货”是七月节特有的畅销货。常见的清香宝烛鞭炮自不必说,各式各样精巧的“鬼货”更让人啧啧咋舌。冥币、金银元宝,纸糊的小房子、办公桌椅、衣服鞋袜、家用电器、数码产品,应有尽有,尘世货品,在阴间地界的“鬼仔货”也无一不全。若真有阴朝地府,如此轻松便能得到一切,那做鬼真比做人轻松多了。

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卖水果的,卖糯米的,卖红糖砖,卖小板凳的,卖锅头甜的,烧猪巴的,什么都有。小小的镇子沸腾了。

(三)祭祖

集市散得很快,下午一两点就都没有什么人了,要买东西的已经一大清早采购完毕,要卖东西的业已赶紧卖完,大家都赶着回家过节。七月十四傍晚要祭拜家里的祖先。下午三点,有零星的鞭炮声响起,到四五点时鞭炮声就密集起来,整个小镇都笼罩在祭祖的喧闹和肃穆之中。

祭祖是一个不小的仪式,在神堂,八仙桌上摆着祭供品,最前头的是茶酒碗箸,先茶次酒后饭依次摆开,筷子分割其中。茶酒饭筷的数量都是五份,三牲摆好(鸡、鸭、猪肉),还要点上一盏煤油灯。供品的压轴戏是七月节馍馍,家家户户都自己磨米粉自己蒸。各家的馍不一样,但固定的种类都是蒸蛋糕、丫馍、发糕、干糕、油糕之类。旧时,苛刻的老人会从馍馍蒸得好坏就能判断新媳妇是否善于持家。

2014年7月到9月节日_员工5月30日离职,6月2日过端午节要发节日补助吗_七月的节日

(祭祖的供品)

虽说七月节是缅怀先辈祝福逝者的节日,但于童年的我们姐弟几个,节日从来都是欢乐时光。每逢祭祖,母亲早早就在厨房忙碌开了,蒸馍馍煮鸡鸭,她要把祭供品准备好。我们姐弟几个开心地把供品从厨房往八仙桌上摆放,格局恪守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规矩。父亲沐浴焚香后,衣装整齐的立在家族牌匾和祖先灵位前,神色庄严口中念念有词却又含混不清的说着祭拜青词。

我每次都只能听清开头“陈家列祖列宗,今天是七月十四七月节,……”云云之类,再然后就是我们姐弟几个的名字。祝词大意是祝福逝去先祖们在天上过得幸福,祈求他们保佑陈家子孙健康平安。祝词念完,爸爸和弟弟叩首拜先人【1】,我和姐姐站着旁观,他们拜五土龙神、拜天地香,上香烧宝烛,放鞭炮,礼毕。

祭祖过后母亲又开始忙碌,她要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我忙打下手。最后我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吃一顿丰盛的晚宴。那天爸爸肯定会买一大罐的健力宝或雪碧,全家人一起分享。喝饮料是小时候过年节才能享受的奢侈。

(四)布施

七月十五的晚上,每家每户要“施孤”。所谓施孤,就是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施舍食物盘缠。相传七月十五这一天,所有的孤魂野鬼都会群集出动,等待阳间布施。传说归传说,七月节布施在孩子眼里仍是一件十分有趣快乐的事。早早吃过晚饭后,等天色一暗,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插满了燃香。讲究的大户人家,还会买两个大大的柚子,把供香密集有序地插在柚子上,点燃后对齐吊挂在树上,看上去像一个火球,美极了。

焚香是布施给鬼魂的饭菜,还要布施金银布匹以作盘缠,都是纸糊的,烧上一堆。布施仪式通常由妇女们完成。只见她们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词:“来路君,过路客,鳏寡的没家的,瘸的拐的,快快来领钱吧,领完回去,往生极乐”。

这布施没有任何功利性,乡亲们的布施不为寻求庇佑不寻求消灾不寻求升官发财,真正做到了《金刚经》所云的“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1】。善良的乡亲仅仅按照小镇千百年传承下来习俗,尽自己绵薄之力给看不见却相信会存在的弱者孤魂给予帮助。

我家的布施通常都是我和弟弟一起完成,我和弟弟手里拿着一大把点燃的香,一根一根插满前庭,再烧元宝布匹以作布施,燃烛放鞭炮,点三道清水谢客,礼成。

做完布施,我还要和小伙伴们去逛夜街,小时候我和胡重梅、汤初彩玩得比较好,我们是老街长大的发小,再不然就是和我的媛表妹一起逛。我们手拉手一片片街区【2】的逛着。

看哪家的清香插得最多最密,点评哪家的柚子香球最好看,讨论哪个叔叔婶婶的布施祝词最动听……评头论足有说有笑,仿佛在逛庙会。

家乡的房子都是独门独院,不似城市里堆叠的单元楼。当家家户户都焚香布施,宽整的青石板大街上、蜿蜒曲折的泥土小巷里都是延绵不绝的香火,星星点点,还有空中飞旋的冥币烟灰,整个小镇烟火迷离美不胜收。

注释:①:引用自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②:中和古镇按“片”划分区域,如一片、二片、三片,依次类推。我家在四片,有名的老街片区。

(五)孔明灯

看完布施,就要去看最让人期待的孔明灯了。

奶奶说孔明灯是给孤魂野鬼照亮解脱的出路,让他们不再受游荡轮回之苦。爷爷奶奶那一辈人说把孔明灯升起的人将会得到福德功德。若孔明灯不甚落入谁家,那家人就要尽力再次把孔明灯点燃放飞升天,否则这家人就会有祸事。【1】

以上当然是守旧老人坚持的蒙昧与迷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丢弃关于孔明灯的迷信讲究,却不舍放灯的乐趣。如今孔明灯已然成为七月节必不可少的风景和文化,甚至某些层面上变成了娱乐项目。我高中起,长大的哥哥姐姐把孔明灯娱乐化,孔明灯越扎越大,越放越多,整个农历七月时有放灯。巨大的孔明灯王早已没有了神秘的咒语,成百上千的天灯让星星都不再孤独。

但是,我依然怀念那时,我们千里迢迢去北门江,去东坡田,去高地村【2】看升孔明灯。看到上升的孔明灯会欢呼雀跃,看到连环灯芯的灯更会奔走相告,大家不约而同追赶即将坠落的孔明灯,并在心里担忧“降落即是灾祸”的预言会灯落谁家。

农历七月,我们抬头仰望。仰望满天繁星,寻找让人激动的孔明灯;童年七月,我们聆听憧憬。聆听老人诉说不曾见过的神秘鬼魅,在深邃如墨的夜晚憧憬快快长大远远飞翔。

注释:①:以上是旧时关于孔明灯的迷信说法,不具科学。

②:北门江、东坡、高第都是中和镇的地名。

(六)后记

我爱小镇,爱中和。

我怀念带着迷信气息却庄重神秘的七月节,我怀念因节日而热闹的集市,我怀念母亲准备祭品忙碌的身影,我怀念父亲祷告时虔诚的神情,我怀念一家人团团围坐吃饭的时光,我怀念我和小伙伴追着孔明灯满街跑的影子……

我怀念,七月节带给我童年的一切美好与回忆。

很多年没有回家过七月节。北上广深的城市里没有农历节日,只有上班和加班,哪里还能寻到七月节的味道呢。

首稿写于深圳·马蹄山

2013年七月十五·2013年8月21日

2019年8月14日,七月节重发旧文:

——于广州 天河